来源:中国商用汽车网 时间:2017-09-14 09:53:17
随着与会嘉宾举起手中的“雷神之锤”共同“打破空白”,威伯科与G7联手开发的智能挂车车队管理系统正式发布,提供硬件产品的威伯科与提供软件服务的G7利用各自优势,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产品营销模式。
早在今年4月19日,威伯科与G7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挂车和卡车车队管理系统。如今随着产品发布,更多人关心的是何为智能挂车?智能挂车可以为用户带来什么?合作双方又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中国商用汽车网记者采访了威伯科集团副总裁及亚太区总裁于素杰和G7创始人兼CEO翟学魂。
威伯科与G7双方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摄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马瀚明)
据中国商用汽车网记者了解,威伯科与G7联合推出的智能挂车车队管理系统,基于威伯科的挂车电子制动系统 (TEBS) 技术以及G7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融合了商用车控制系统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算法研发优势,从安全管理、效率提升、资产管理全维度实现挂车的智能一体化管控。这套智能挂车车队管理解决方案将市场上大量分散的挂车有效地集中管理,实现运力的最大化释放。
同时,智能挂车车队管理系统对挂车车体、驾驶员、货物全程实现实时可视管理,并依靠智能定位、远程锁挂、载重精确管理等将全面提升挂车运输效率安全水准。该系统预计将在2017年四季度上市。
填补需求空白
G7创始人兼CEO翟学魂表示,在其长期从事物流行业的经历中,对于如何发挥挂车的最高效率,物流从业者一直在寻找最合适的方法。然而目前业内大多数物流公司依旧采取“人工智能”的方式,即一位车队长管理数量不等的车辆,一切全凭车队长的大脑进行运作。翟学魂说:“具备较好硬件条件的车队长会利用车辆管理后台查询车辆位置,随后自己分析最合理的运营方式,更多的还是依靠打电话与驾驶员沟通,这种效率不可能提高。”
发布会嘉宾举锤打破空白(摄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马瀚明)
翟学魂表示随着物流业利润率逐步降低,物流企业愈加注重降本增效,以及“大车队”发展趋势,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必然不适应实际需求。“如果按照目前一位车队长管理五台挂车计算,一家物流企业的规模达到千台左右,车队长这个管理层的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也将是物流企业一部分很大的人力成本,而且管理效率并不高,进而造成挂车的使用效率随之降低。”翟学魂说,“这就是G7与威伯科当初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的原因。双方推出的智能挂车管理系统能够填补的市场空白,而威伯科这方面具有强大的硬件技术优势。”
创新营销模式
威伯科在目前国内挂车EBS(电子控制制动系统)市场占据领先优势。威伯科集团副总裁及亚太区总裁于素杰表示,该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传感器获得的车况、路况、驾驶等数据,对行车状态进行分析整理,而这些数据对于整车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管理者、车辆驾驶员都具有很高的分析价值。
发布会嘉宾合影(摄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马瀚明)
于素杰认为,在传统领域里威伯科只是发挥了产品的安全功能,确保制动更加准确、距离更短、舒适性更高,并没有完全将上述数据用于服务车队,实现产品和数据增值。而与G7的合作实现了数据的利用,在车队管理系统内集成了车辆控制系统数据,尤其是关于安全和效率的数据,从而将车辆管理系统的数据来源和可靠性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是将数据先提取出来再应用进去。”于素杰说道。
“威伯科已经于2014年在欧洲市场通过收购等方式,拥有了为物流企业提供车队运营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于素杰说,“在印度也有合资公司从事该类服务,在中国市场则是与G7合作开发并推出智能挂车产品。”
于素杰介绍,威伯科作为中国商用车市场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商用车安全、效率和智能互联技术和产品,而G7快速的发展以及在物流行业深厚的资源,能够帮助双方推出的智能挂车车队管理系统产品迅速打开市场,从而为双方的业务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威伯科与G7在成立合资公司时、进行前期沟通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使用G7数据服务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于素杰说,“最初接触时用户数不到40万,到发布合资公司成立时超过了40万,现在已经是60万了,快速增长的数字也说明了市场需求的旺盛,更说明了双方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可查询挂车状态的数据后台(摄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马瀚明)
对于盈利模式,于素杰和翟学魂共同表示,双方的合作将以提供数据服务为盈利点,而威伯科的硬件基础和数据收集能力将使得合资企业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于素杰同时表示,通过数据服务商进行产品推广,确实是威伯科在产品销售上的形式创新。
这种创新对于合作公司双方都是突破之举,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和传统渠道,在业内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目前国内商用车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或是相关服务商都需要思考营销方式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品牌的进一步推广,企业效益的提升,而威伯科与G7相互合作,双方互赢的这种拓宽思路的营销方式值得更多的企业借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马瀚明)